欢迎访问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农业技术助力 铺就肯尼亚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幸福路”

发布日期:2023-10-02    作者: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点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倩):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通过向肯尼亚派遣农业技术专家组、创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措施,不断助力非洲国家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和推动减贫铺就了一条“幸福路”。

自1994年起,肯尼亚著名的农业专业院校——埃格顿大学便与中国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农业技术合作。2016年,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在这里揭牌,并在3年后成为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几十名曾留学中国的肯尼亚农业人才在这里和中国农业技术专家一起,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基因和病虫害检测,筛选并培育优质的农作物种子,其抗旱性和抗病虫害性能更佳。当地农民汉娜•万吉库就是这些改良种子的受益者。

汉娜•万吉库:“这些(实验室培育出的)种子在经历了大约一个半月的干旱阶段之后(依然能够存活),当降雨来临,它们就会继续生长。我感觉它们长得不错,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它们开始分枝了。而再过一个月它们就会开花了。中国的合作给我们提供了肯尼亚极度缺少的新技术,如果有好的种子,肯尼亚农民们就能大展身手了。”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高琼1997年11月来到埃格顿大学参与农业教育援助项目。他除了开设相关农业课程和培养学生之外,还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与需求,开展各种主题培训,推广更多实用技术和新的作物品种。他负责的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内有八个塑料大棚,不断向当地农户提供大规模园艺作物生产、选种、无土栽培和菌类生产的技术培训。埃格顿大学农学院作物园艺和土壤系副教授萨缪尔•尼亚拉拉说:“中国的大棚技术是首批在这里被用于小规模蔬菜种植的大棚技术,一些中小农户很感兴趣,因为它很简单而且非常有效。农户们从2013年开始使用这一技术,近10年来,这一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贡献,确保了蔬菜以及小果类水果的供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022年10月,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纳库鲁郡 马坦吉提萨村挂牌。这也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非洲建设的首批示范村之一。中国农业专家在当地开展了知识培训、技术指导和农业设施修缮等工作,有效助力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在纳库鲁地区的示范推广,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减贫的目标。有百余名当地农业官员、农民、企业员工和学生参加了最近进行的中非农业发展和减贫示范村番茄生产培训。纳库鲁郡农业厅官员安•奥多表示:“我非常非常感激!我们希望南京农业大学、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和我们的农民之间有更多的合作,我们将把你们提供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利用这项技术来增加番茄的产量。”

随着中肯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化,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在不断改造升级。实验室教师斯蒂芬•吉森古认为,这个实验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敢说这个实验室对于肯尼亚农业、东非农业乃至整个非洲的农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在我们正在从传统育种转向作物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这个实验室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世界的最新农业技术正扎根于这个实验室中。”

刘高琼教授介绍说,多年来,中肯专家一起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继续推进这种合作。“在这里我们跟他们(埃格顿大学)合作这么多年,培育了很多品种,你看我们农业示范园已经培育了14个品种,已经在生产上应用起来了,现在如果说下一步要如何加速这个品种的培育的话,一定要把研究手段提高。”

埃格顿大学校长 埃赛克•齐布瓦吉 高度赞扬了联合实验室发挥的作用。他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方援建的实验室不仅有助于改善肯尼亚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为肯尼亚培养了高级农业人才。“肯尼亚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我们的经济基础,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影响着粮食安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学的建设大有裨益,中方为我们援建了这所联合实验室。过去十年里,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室培养了12名硕士和博士生,这对于我们埃格顿大学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

https://news.cri.cn/2023-10-02/b42d9436-1574-a3fa-bde3-169dcdfac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