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活力密码》南农人:将科技之种播撒田野 以创业之勇回应召唤

发布日期:2021-09-05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国际频道    点击:

两年前的今天,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信中表示: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日,外宣纪录片《活力密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国际频道CGTN播出是世界上首部以国际叙事语态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大型史诗,突破性地自信地对外讲述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视频链接:The CPC Way: The Global Actor - CGTN

第六集展现了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将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带到非洲大地,带领当地百姓重整良田、喜获丰收的动人故事。这,只是南农人响应党和国家召唤、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的一个缩影。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南农人,正将科技之种播撒希望田野,以创业之勇开拓广阔舞台,用担当作为回应时代召唤。

莫桑比克,世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GDP414美元,被联合国公布为重债穷国。该国境内平原很多。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结束对莫桑比克水稻种植的调研,评价说:“一路的空地,都是种水稻的好地。”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莫桑比克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大多数莫桑比克人是农民,中国想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做些事情。


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研究员卡布(Aladium David Campbell),在中国学习了将近8年,获得了水稻种植的硕士学位。而他的老师便是李刚华。


李刚华分析了非洲农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望天收”。什么是望天收呢?即没有水利设施和栽培技术,作物播种后就坐等收成,看天吃饭,故名“望天收”。就此,李刚华教授为当地农户提出一个主要建议:修建水利。

除了农业生产的问题,李刚华教授还谈到了非洲农业的另一个问题——损失。因为非洲水稻的落粒性比较强,如果不及时收获,损失就会比较大。但如果能用中国的机械来收割,损失就会减少很多。

通过这个项目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后,一位非洲农民的收成增加了三到四倍。她说,她希望这个项目能继续下去,这样她就能养活全家人,同时她还鼓励那些信心不足的人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她明白,不可能坐等丰收,只能通过努力的劳动换来丰收。

卡布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他说,他们可以看到我从中国带来的好收成,他们模仿我的做法并继续下去,这对他们来说很棒。因为水稻产量提高了,这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我们从为自己消除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再到用自己的技术引领世界的发展,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历史性跨越。在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奋斗中,有无数的像李刚华教授一样的学者,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与技术,投身于科技强国之路,为世界展示着中国力量!


不止李刚华,这些年来,南农和非洲这片土地有了更多连接。


早在1995年,南京农业大学就和埃格顿大学建立了合作,这些年来一共派遣专家近100人次。1997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高琼接受教育部委派,前往非洲提供农业技术援助,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1998年,时任肯尼亚总统的莫伊来到埃格顿大学出席学校典礼,并视察了刘高琼的西红柿温室大棚。看到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莫伊高兴地说:“我们肯尼亚人民要是都能用上这个技术,那我们的脱贫问题就解决了。”这句话,一下子让刘高琼有了一种使命感。 

刘高琼谈起学生总是掩不住欣慰。他说,这里的农业试验田都能看到我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在政府农业部门或机构工作。


去年6月,“加强疫情下的中非农业合作”主题论坛在南农举办。会上,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胡计高介绍,其公司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支持下,成功更新并引进杂交水稻品种,使水稻单产从过去的每公顷3吨提升到现在的7吨。